跳出三界外☆不在五行中 感悟创意之禅

日本料理VS阿婆汤

日本料理吃多了会腻,阿婆汤喝多了会胀肚子

 

名词解释:

  • 日本料理——日式侦探推理作品

  • 阿婆汤——“阿婆”(阿加莎·克里斯蒂)的作品

 

日本的侦探推理小说,总是比较虚幻,就算是那些标榜社会派的。在日本的侦探推理小说里,受害者不一定值得同情,杀人犯常常显得更“正义”。模式不外是受害者做了坏事,伤害到杀人犯心中很重要的人,杀人犯于是为了复仇而杀人。
第一、第二次看到这样的剧情,还会“感动”;但一而再、再而三看到这样狗血的剧情时,就腻了,没胃口了。
就像喜剧编剧的一种手法一样:主角第一次过马路被车撞了,观众会为主角难过;主角第二次过马路被车撞,观众会更难过;主角第三次过马路还是被车撞了,观众席上顿时爆发出一阵激烈的大笑!
于是,别管谁再向我推荐什么日式侦探推理小说,我心里已经有这么一种预期:受害者是不值得同情的,反倒杀人犯杀人杀得很有理由。于是小说最后披露的犯罪动机沦为一个笑话。
因为日式的侦探推理小说的犯罪动机常常是复仇,作者又故意把相关的背景故事藏到最后才说出来,故看这类小说,根本就难以从犯罪动机上分析出罪犯是谁。有人说日式侦探推理更强,其实是作者故意把背景故事安排到了最后面的结局处。
像阿婆的小说,剧情比较生活化,有经验的读者经过分析,有时是可以从犯罪动机上推理出罪犯是谁的。而就算知道了罪犯是谁,也常常对犯罪手法不得其解。这也是看阿婆作品的乐趣。
侦探推理题材的电影不算多,动画版的《金田一少年事件簿》要算珍品了。《金田一少年事件簿》的弊病还是日式侦探推理的流弊:案件真相常常是杀人犯充当“正义的使者”用“自己的方式”来“制裁”受害者。这部动画多看了几集,后来我有时看到抓到真凶、对犯罪手法做出分析后,都没兴趣继续看真凶的自白、幕后的故事了。反正真凶一定要装出一副很“善良”很可怜兮兮很让人同情的样子就是了。
说实话,日式侦探推理作品,看多了会让人心理变态的。本来日式侦探推理作品故事中的罪犯杀人,就是因为心理变态。东野圭吾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心理不变态?
复仇,本来就是心理变态的一种典型表现。

 


西方的侦探推理小说,罪犯的犯罪动机常常是非常现实的,跟现实利益密切挂钩的。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,看似一个爱情故事,但很明显,犯罪动机很现实。想来,如果不为现实利益,仅仅是出于心理变态,很难真正出手杀人的吧?心理变态的人,杀人不用那么遮掩吧?也许,从西方的眼光看来,罪犯如果是一名变态杀人犯,他大可直接端着冲锋枪,大步迈进校园……
下面要说到阿婆作品的弊病了。阿婆的作品其实很“接地气”,罪犯的犯罪动机都很现实。不是令人费解的心理变态,都很“本能”、“原罪”,都很容易让人理解。问题也来了,阿婆作品的剧情也相当生活化,要知道,现实生活是很无聊的,看阿婆作品的剧情进行,常常看得打哈欠,难以分析什么信息是跟案件有关的,什么信息又是跟案件毫无关联的,于是,案件有用的信息常常就这样被读者忽视掉了,致使难以推理出案件的真相,被阿婆摆了一道。
我觉得,侦探推理作品的创作,如果能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取得一个平衡,才是最好的。剧情太假不行,无法取得共鸣;剧情太生活化也不好,应该加以提炼,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。

 

评论 ( 6 )
热度 ( 14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悟空洞天 创意空间 | Powered by LOFTER